StandardPrva 分析:Swift 系统进入自建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开发

StandardPrva 分析:Swift 系统进入自建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开发

08.10.2025

国际支付系统 SWIFT,以数十年来在银行之间安全交换金融信息而闻名,宣布了一个重大转变——开发自己的区块链基础设施。这一消息在 2025 年法兰克福的 Sibos 会议上引起广泛关注,SWIFT 在会上确认了与全球超过 30 家银行合作,推出一个共同的数字总账(ledger)的计划。目标是实现全天候(24/7)可用的实时跨境支付,依靠代币化形式的货币(如稳定币和数字化银行存款)。以下我们分析这一步骤的动机、它对国际支付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在稳定币快速增长的时代——并将 SWIFT 的战略与竞争对手如 Ripple、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进行对比。同时,我们也探讨对资本流动、银行业和金融科技创新可能产生的影响。

SWIFT 为什么转向区块链?

SWIFT 采取此举,是面对国际支付世界中技术快速变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主要动因包括:

来自区块链网络和金融科技的竞争:
私有稳定币(如 USDC、USDT)和区块链支付网络(例如 Ripple 的 On-Demand Liquidity 或 Stellar)的出现,表明几乎即时的全球转账在传统银行系统之外也是可能的。这些替代方式能在几秒钟内完成交易、全年无休,而 SWIFT 的国际支付往往需要两到三个工作日,并受限于银行的营业时间。面对被绕过的风险,SWIFT 力图在自己的领域引入类似技术。

稳定币和客户对更快服务的需求:
锚定法币的稳定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迫使传统银行不得不关注。正如 OpenPayd 的 Barry O’Sullivan 所指出的,行业正在快速变化,银行也意识到稳定币正在成为重要因素。大型企业、投资者和用户正在要求更便宜、更快、随时可用的支付服务,SWIFT 不能忽视这种压力。通过引入区块链平台,SWIFT 计划降低银行使用稳定币的技术壁垒和整合成本,部分地规范这一领域,尽管多个系统可能仍会并行存在。

来自监管者和央行的压力(CBDC 趋势):
超过 130 个国家目前正在探索或开发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许多领先的中央银行已经启动了 CBDC 试点项目。这一趋势给 SWIFT 施加压力,因为如果不能连接新型数字货币标准,它就有被淘汰的风险。计划中的 SWIFT 区块链账本从一开始就被设计为可互操作——不仅与现有银行系统兼容,也将支持未来的网络,包括潜在的 CBDC 平台。这意味着 SWIFT 希望成为不同数字货币和网络之间的中立“桥梁层”,而不是被新系统绕过。

维护 SWIFT 的角色和信誉:
SWIFT 几十年来建立了一个中立的全球基础设施的声誉,不偏袒任何货币、银行或国家。这种中立性和广泛连接(超过 11,500 家银行)仍然是巨大的优势——正如观察者指出的,SWIFT “几乎与全世界的银行都有联系”。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SWIFT 希望在数字时代保持相关性,将自己定位为传统金融(TradFi)与新一代去中心化金融(DeFi)之间的桥梁。换句话说,SWIFT 希望“与行业同步”地进行创新:一方面升级现有的“法币支付轨道”,另一方面建设未来的数字轨道。

开发计划:
具体而言,SWIFT 已与来自 16 个国家的 30 多家金融机构合作,设计其内部的共同数字账本。首个重点是实现实时、全天候的跨境支付,原型系统正在与以太坊开发公司 ConsenSys 合作开发。预计该账本将是安全的、具备弹性、并符合法规,与业界对 SWIFT 的既有信任一致。该账本将作为银行之间的永久分布式交易记录系统,每笔交易按顺序记录、验证,并在需要时通过智能合约执行。值得强调的是,SWIFT 将自己视为仅是基础设施提供者——通过该网络传输的代币类型将由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决定。据可得信息显示,该系统预计将支持任何形式的“受监管的代币化价值”,包括符合监管规定(如 MiCA)的稳定币、代币化银行存款,甚至 CBDC。换句话说,在 SWIFT 的区块链上,未来可以“运行”由银行监管的国家货币和商业存款的数字版本,SWIFT 也因此将其角色从信息传递者拓展为新数字生态系统中的价值传递促进者。

对国际支付和稳定币市场的影响:

SWIFT 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机,正值数字货币在全球资金流动中扩张。稳定币——锚定法币价值(通常是美元)的加密货币——特别动摇了汇款和跨境支付领域。每天有数十亿美元通过区块链网络流通,主要由美元计价的代币主导,如 Tether(USDT)和 USD Coin(USDC)。这些数字“货币”让个人和企业可以在几秒钟内实现全球转账,而非几天,手续费更低,并不受时间、假日限制。相比之下,传统 SWIFT 转账虽然可靠,但速度慢:通常需要几个工作日结算,且可能因周末、时区或中介银行而延迟。

稳定币作为挑战与激励

尽管稳定币尚未占据全球资金流的大部分份额(占全球转账总额不到1%),但它们已在某些领域得到显著应用——例如海外劳工汇款、企业对企业支付(B2B)和电子商务,在这些领域中,稳定币被证明是对传统银行汇款的更快、更便宜的补充。实际上,一些企业和个人用户已经通过将资金转换为稳定币(通常是USDT/USDC)并直接发送给收款人,绕过了银行,收款人根据需要将其兑换成本地货币。这样,SWIFT在某种程度上被“悄然绕过”用于较小的交易,这种现象尤其出现在手续费高昂和服务缓慢的走廊中。

SWIFT的区块链倡议可能对这一趋势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将简化银行进入数字货币领域的过程。那些犹豫不决、未能独立整合加密基础设施的银行,可以通过SWIFT获得相对完善的代币化货币处理解决方案。分析人士指出,SWIFT的全球网络和现有连接能够降低银行的整合成本,加速它们融入稳定币生态系统。换句话说,SWIFT的举措可以提供一个所有银行都接受的共同平台,从而标准化和统一全球稳定币生态。这可能增加监管稳定币的可信度及其在更广泛金融系统中的使用,因为交易将通过一个知名且可信的中介(SWIFT)进行,而非各种加密货币交易所和钱包。

另一方面,国际支付市场的竞争将加剧。如果SWIFT成功推出其区块链,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和现有加密平台将不得不继续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稳定币提供商(如加密美元发行方)可能会作为受监管实体连接到SWIFT网络,或者继续提供更去中心化的平行转账路径。现实中,尽管有标准化趋势,市场可能仍会出现一定的碎片化:SWIFT的分析也承认,现有的私有稳定币、国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系统和区域解决方案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共存。SWIFT的账本可能将它们连接起来,但不太可能排除替代的支付路径。

监管环境同样重要:稳定币正逐步成为更明确的监管对象(例如,美国正在推进稳定币支付法案,欧盟则实施MiCA法规),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银行如何允许使用稳定币。SWIFT表示其系统将支持“受监管”的代币化资产,这意味着只有符合监管要求(如储备支持、发行许可等)的稳定币才能被接受,从而避免了一些未受监管加密项目的风险。

对于银行及其客户而言,通过SWIFT受控方式使用稳定币可能兼具区块链的速度和可用性,同时提供传统金融体系所期望的信任、安全及合规性。

与Ripple、稳定币及CBDC的比较

SWIFT的行动进入了已有其他快速国际转账解决方案的领域。SWIFT的战略如何区别于竞争对手及互补系统?

Ripple及类似区块链平台:Ripple(以XRP加密货币和XRP Ledger著称)多年推广其技术,作为SWIFT银行支付的更快、更廉价替代方案。RippleNet网络及按需流动性(On-Demand Liquidity)利用XRP作为货币间的桥梁,实现金融机构间几乎即时的资金转账。Ripple成功吸引了一些银行和支付提供商,但未能达到SWIFT那样的普遍接受度。

战略差异在于,SWIFT目前不绑定单一加密货币;相反,它构建一个中立平台,支持多种代币(美元、欧元、多家发行者的稳定币,甚至如果获得监管认可,XRP也可支持)。SWIFT保持货币和技术上的中立,依托其银行联盟和标准,而Ripple则从零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网络。

有趣的是,Ripple CEO布拉德·加林豪斯(Brad Garlinghouse)对SWIFT的公告持怀疑态度,称其为“为Sibos大会准备的市场营销手段,而非重要的产品发布”,他强调Ripple多年内已建成真正的数字基础设施,包括在XRP Ledger上发行自己的稳定币(RLUSD),而SWIFT仅处于原型阶段。

不过,SWIFT的优势是其全球网络和中立性:为试点项目选择了以太坊技术(ConsenSys Linea网络),因其支持可编程性和隐私(零知识证明技术)。这表明SWIFT寻求灵活性——支持智能合约和与以太坊生态系统的互操作性(那里有大量稳定币和代币化存款),并可能以后通过桥接连接其他网络或使用不同代币。

简言之,Ripple的方法是:特定区块链网络(XRP账本)和自有代币;SWIFT的新方法是:现有机构内部的共享账本,不绑定单一币种,广泛银行社区参与。

未来值得关注的是Ripple及类似提供商是否会成为SWIFT平台的互补部分(例如,将XRP或其他加密资产整合为SWIFT账本的流动性形式),或继续作为银行寻求解决方案的竞争选项。

稳定币(私营部门):

独立于SWIFT,稳定币市场通过私营公司发展(如Circle发行USDC,Tether发行USDT,银行联盟发行欧元稳定币等)。迄今为止,稳定币主要在传统银行之外使用——加密交易所、金融科技应用等。SWIFT的倡议可能将稳定币引入主流银行环境。他们的策略是将稳定币纳入银行系统框架,而非视其为外部威胁。

这区别于纯加密平台:例如以太坊或波场网络提供开放式基础设施,任何人都可发送稳定币,而SWIFT将提供许可网络(permissioned network),仅对会员(银行)开放,稳定币交易在已知规则、KYC/AML检查下进行。

对终端用户(企业、储户)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在其银行获得稳定币国际支付服务,无需访问加密交易所。竞争性的稳定币系统仍将存在(如JP Morgan内部的JPM Coin,Signature银行的Signet网络用于即时支付等),但SWIFT可能成为连接它们的主干。

对稳定币发行商而言,SWIFT举措受欢迎,因其承诺在受监管环境中提升需求。法国兴业银行旗下的FORGE(发行欧元稳定币)已支持SWIFT倡议,期待通过其进行全球受监管稳定币交易。

备注:SWIFT可能要求纳入网络的稳定币具备完全储备支持及监管批准,这类似最新法规(例如美国Genius法案要求发行者持有100%流动资产储备)。这确保了稳定性并降低了使用银行的风险。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

许多中央银行正在开发数字货币——从中国数字人民币、欧洲实验性数字欧元,到尼日利亚和加勒比地区的一系列试点项目。一个关键问题是不同CBDC系统如何实现国际互联互通。SWIFT看到了机会:2023年其已展示通过网络标准连接不同CBDC平台交易的技术可能性。

未来,SWIFT可能为银行和央行提供一个互操作层,实现跨境CBDC交换,而非各国各自建立双边连接。SWIFT的战略与CBDC发展互补:央行控制数字货币发行及价值,SWIFT提供全球传输的“轨道”,并支持现有的验证与合规机制。

反之,如果SWIFT无所作为,可能出现国家集团建立自己的CBDC交换替代网络(如mBridge连接数个亚洲央行,无需SWIFT)。这样,SWIFT努力保持其在新时代的中心角色。

预计SWIFT账本将设计为易于与中央银行基础设施集成,以便CBDC投入使用。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全球金融系统继续通过统一标准连接,便于资本流动控制和监管监督。

政治挑战存在:此前因制裁等原因被排除在SWIFT之外的某些国家形成了不信任,可能更倾向使用独立渠道。但对大多数国家和银行而言,SWIFT纳入CBDC是现有关系的自然延续。

资本流动、银行业和金融科技创新的影响

如果SWIFT成功实现其区块链基础设施,影响将在更广泛的经济层面上显现:

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性:国际资金流动的便利和加速具有积极作用——减少全球经济中的摩擦,资金循环更高效,促进贸易和投资。企业可以更高效地管理全球现金(例如,更快地在不同国家的分支机构之间转账),更快的结算也意味着在等待结算期间外汇风险降低。同时,全天候(24/7)可用意味着不再存在“金融市场关闭”的情况——付款可以随时发生,这有助于减少冲击,因为调整是连续进行的。监管机构理论上可以更透明地监控资金流动,如果资金流通过共享账本进行(每笔交易都有时间戳,并且潜在地实时对监管机构开放)。然而,也存在挑战:全球范围内数字美元(稳定币)的更广泛使用可能导致发展中经济体的美元化,加剧当地政府对货币政策的控制难度。如果个人和企业大量转向如美元稳定币用于国际支付,本币需求可能下降。资本外流也可能变得更容易——在实行金融限制的国家,理论上更容易通过稳定币将资金转移出本国系统,而非通过传统渠道。这就需要国际监管合作:SWIFT的平台必须内置制裁遵从和资本管控机制,类似于SWIFT现有对国际社会制裁命令的执行。有趣的是,正是SWIFT在制裁中的角色(排除某些银行)导致部分参与者因不信任而寻求替代方案。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并行的资本流动:一条通过SWIFT监管账本,另一条通过开放区块链网络,供规避者使用。总体而言,SWIFT的进步可能强化监管功能——中央银行和政府更容易监控和管理数字资金流,如果它们纳入现有金融体系,而非完全去中心化。

银行业和银行商业模式:对银行来说,SWIFT的区块链网络带来机遇和挑战。优势众多:即时交易结算意味着银行可以释放大量目前因过渡状态(如对应银行的nostro/vostro账户)而被占用的资本。区块链上的多币种“原子”结算能消除预先融资外币账户的需求,因为交换是即时和双向的。这优化了银行流动性并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人工对账和错误)。智能合约可自动管理交易合规性(例如内置制裁对象检查或限额),简化合规流程。所有这些有助于提高传统银行的效率和竞争力,相较金融科技竞争对手。潜在缺点是:银行需投资新技术和知识以利用SWIFT账本,这对小型机构可能是挑战。若未能及时采纳创新,可能失去客户转向提供更快支付的银行或金融科技。长期来看,国际支付手续费收入可能下降,因为区块链平台倾向降低转账成本。对于对应银行(国际支付链中的中介银行)来说这是一种颠覆:若交易直接以账本上的代币进行,中介收费的角色会减少。这将促使银行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如实时外汇对冲、数字资产托管等增值服务)。此外,向数字货币的转变可能减少银行存款基础,如果用户更愿意在数字钱包中持有稳定币而非账户现金。研究表明,稳定币的增长可能抽取存款,增加银行融资成本,潜在减少信贷活动。银行必须调整模式(如发行等同数字货币的代币化存款),以留住客户同时提供区块链优势。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SWIFT进军该领域部分承认了金融科技和加密产业先驱的技术是可持续且有需求的。这可能进一步合法化区块链创新。金融科技公司可能与银行及SWIFT合作,为用户提供接入这些新支付通道的途径。例如,数字钱包或支付应用可连接使用SWIFT账本的银行,使终端用户能够快速跨境转账,而用户甚至不必意识到背后是区块链技术。某些金融科技仍会提供独立网络。有趣的是,在SWIFT开发共享解决方案时,一些大型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建设自己的区块链支付网络。著名加密基础设施公司Fireblocks构建全球支付网络,面向金融科技客户和传统机构,已处理超过10万亿美元数字交易,客户包括BNY Mellon、Revolut和Worldpay。这意味着创新将从多方面涌现:除了SWIFT,市场还将存在其他竞争联盟和平台。对金融科技领域来说,SWIFT的举措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开启了与银行的新合作机会(需要技术解决方案、集成和用户应用),另一方面传统机构进入此前“创业狂野西部”领域。长期来看,我们可能期待创新加速:可编程货币成为主流,金融科技公司将开发基于此的新服务(如实时微支付、贸易融资智能合约、自动化支付保险等)。用户(企业和个人)应感受到更丰富的服务——更快更便宜的转账,全天候交易可用,集成服务(如一键支付和货币兑换)。传统与新兴参与者间的竞争预计将降低支付服务价格,提高质量标准(不再容忍等待三天到账)。

当然,所有这些变化不会一夜之间发生。SWIFT项目仍处于原型阶段,需经历测试、监管批准和逐步实施。全球银行社区的采用可能需要时间,同时竞争解决方案也将继续发展。

总结

SWIFT进军自有区块链基础设施开发,标志金融界的转折点:作为传统银行流通的象征,SWIFT接受了来自其外部世界的技术以提升服务。受到稳定币及新网络竞争、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压力及客户需求驱动,SWIFT力图结合两者优势——全球金融系统的信任与整合,以及区块链的速度与可编程性。此举将影响整个行业:国际支付变得更快更易得,法币与加密世界界限收窄,银行与金融科技进入新合作与竞争阶段。若SWIFT倡议成功,未来数年我们将见证即时、全天候数字货币跨境交易,重塑全球资金流动方式。与此同时,创新与金融稳定性的平衡仍是挑战:监管机构和参与者需谨慎关注资本流动及多方角色影响。对客户和用户来说,这场现代化竞赛意味着更高效、更透明、更便捷的全球金融服务——这是现代国际支付生态系统的终极目标。

/ / /

"Standard Prva"有限责任公司Bijeljina是在Bijeljina注册的一家公司,位于Bijeljina的地区商业法院。公司的业务包括会计、应收账款回购、天使投资和其他相关服务。不良债务是该集团的一部分,在该公司回购功能并且定期未返还。Stevanović律师事务所是该地区总部位于Bijeljina的领先律师事务所。LO缩写代表Vesna Stevanović和Miloš Stevanović的律师事务所。

媒体联系方式press@advokati-stevanovic.com或电话00 387 55 230 000或00387 55 22 4444。

版权所有(c)Standard Prva d.o.o. Bijeljina 2024年。 保留所有权利。法律服务仅由Vesna Stevanović或Miloš Stevanović律师事务所提供。 会计服务由“Standard Prva” d.o.o.提供。秘书和相关服务由“United Development” d.o.o. Bijeljina提供。